1969年的一天,正在南京任职的办公室里的许世友正在处理自己的事情。不一会儿,桌子上的电话就响起来,当他接完这个电话之后,马上叫着自己的办公室主任李文卿一起出去了。
在路上的时候,李文卿便询问许世友:“咱们去哪里?”
许世友大大咧咧地解释是粟老总来电话了。“他的母亲在咱们南京,咱们去看看他。”许世友说。
听完这话的李文卿有点惊讶,他试探地问道:“粟裕将军……”他的话还未说完,许世友看着李文卿欲言又止的样子爽朗地笑了起来。
李文卿与许世友
其实许世友明白李文卿未说完的话,他曾经和粟裕将军的关系一度降至冰点的事情人尽皆知,甚至党内的许多同志都知道他们两人有矛盾,而如今自己去替粟裕看望他的母亲一事当然会引起其他的人的惊讶。
许世友意味深长地看了李文卿一眼,冲他笑笑说:“咱们是干革命的,干革命首先就要心要正,尤其是对自己的同志。”听完这话,李文卿忽然明白了许世友将军为何要走这一趟。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两位开国老将曾经不睦?又是什么原因让许世友去关照粟裕的母亲呢?
粟裕与许世友
一、两位老将军的数次争吵
许世友和粟裕将军的恩怨由来已久,而且党内同志对他们俩的关系都非常的清楚,大家都公认他们是战斗时候的“宿敌”。
之所以同志们会如此认为,是因为他们两人曾经在明面上爆发过很多次争吵,尤其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济南战役和胶东战役。
胶东战役是国共两党在解放战争中一次激烈的战役,蒋介石向山东地区大举进攻,且目的就是争夺这块兵家必争之地。当时山东的地理位置非常的优越,而且物资雄厚,占据了山东之后就意味着进可攻退可守,所以蒋介石派了自己的精锐部队欧震前去固守山东。
欧震
欧震的精锐部队在到达山东地区之后并没有立马站稳脚跟,而是被解放军战士打得溃不成军。除此之外,许世友也带着他的急行军部队驻扎到了山东地区,欧震在鲁中、鲁南地区大败。
许世友将军原以为他可以乘胜追击打他们个措手不及,可正当他排兵布阵完成之后,粟裕和陈毅却向他发来了一份新的情报,那就是他们已经不打算继续追击国军的剩余部队,而是反过来进攻是位于胶东根据地的坦埠。
粟裕与陈毅
这份没头没脑的电报和军令让许世友将军非常不满,虽然他的军队以快捷闻名,可是连日来多日的奔波让都吃不消。如果此时再调转枪口转向另一方面,那么许世友方面将会出现极大的困难。可是粟裕将军和陈毅将军已经商量好了,必须要集中全部的华野主力来消灭汤恩伯的主力。因此,粟裕才不得不向许世友发出撤退到坦埠的命令。
对于许世友来说,这一个轻飘飘的命令就几乎抹杀了他们先前几小时急行军几十公里的努力,战士们根本承受不住快速地奔波,即使许世友带领将士们到达坦埠可能不会占据先发制人的优势。所以,他这边的确有困难,不了解全部状况和情况的许世友直接拿起电话给粟裕发了一顿脾气。
许世友
他暴躁地对着电话里面的粟裕将军就是一顿吼,他说:“我的兵都是爹生妈养的,都靠两条腿走路跑步,根本比不上你们在指挥营里边呼来喝去,这样的命令恕我不能听。”
许世友自己说完这一通之后直接就把电话撂了,而电话那方的粟裕将军连回答都没来得及回答直接愣在原地,陈毅将军看到这样的景象非常生气,许世友本来就对此次粟裕掌军之事有所不满,没想到他竟然公然违抗命令。所以陈毅又给许世友打了一通批评的电话,及时挽救了他不听命令可能会造成的损失。
在济南战役中,两个人也爆发了一次差不多的争吵。
图源网络
攻打济南战役时,粟裕将军制作的策略是以攻城为饵,以打援为主,意思就是说集合小部分兵力去诱导济南战役打响,而把大部分兵力放在攻打来增援的国军部队上。当时许世友就作为先锋部队被派去攻打济南城中的国军士兵,可是当两者兵临城下之后,许世友发现他的解放军战士数量根本不敌城中的国军数量。
针对这一情况,他马上去跟粟裕将军要更多的兵力,可是在粟裕将军这边已经把所有的兵力都排兵布阵结束了,调不出来多余的兵力给他,于是许世友非常生气,他擅自改变了部署——放弃攻打城里的国军。
许世友
这就导致他拥有15万兵力却并没有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所以这次两个人有一次因为意见不和造成了战争的失误,好在济南最后被攻了下来,若不然此事绝不能不了了之。
二、 浴血奋战的革命同志
在两次战役中,粟裕将军都是许世友的上级和指挥员,可这对于许世友来说却是一件难以接受的事情,因为在战争的前期,粟裕将军的名声并不是很响亮,而许世友早就已经在战场上磨练多时了,甚至熟知战法的他也早已带兵打了不少胜仗。
但粟裕将军之名他在前期从未听说,因此许世友对于解放战争让粟裕单挑中原主力这件事非常不平衡,内心自然是不会服气的。
粟裕
当然,面对着许世友的无端指责,粟裕将军作为铁骨铮铮的汉子也有一些生气,可是他在面对许世友的吼叫时却克制住了自己的脾气。因为无端的争吵是没有意义的,他马上让陈毅将军赶紧给许世友做工作,毕竟大敌当前自然要以大局为重,不能因为是一时的意气而放弃了如今的局面,所以在粟裕将军的退步之下,整场战役才有了胜利的果实。
后来,毛主席和陈毅都批评了许世友的处事方式。
他们两个人之所以有矛盾主要是因为两个人的出身决定了两个人的思维有一定的差异,这就导致他们都对彼此的策略有着不同的看法。
许世友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过惯了苦日子,经常性地嫉恶如仇,路见不平一声吼。后来,他没有钱上学就去了少林寺学了一身武艺,整个人侠肝义胆,一身正气。少林寺将他的性格塑造得大大咧咧、敢言敢干。这样的性格和粟裕将军的作风却截然不同。
许世友
粟裕出生于湖南的书香门第世家,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正统教育,而加入了革命的队伍也是因为理想信念。和粟裕相比,许世友将军更像是一个从底层底层出身的大老粗。
因此两个人看待战争中的策略以及生活中的处事方式都有所不同。最重要的是,尽管两个人同年入党,可是许世友将军早就在战场上磨练千百回,在他带兵冲锋的时候,粟裕将军还是一个小小的警卫员,所以当后来解放战争时期,华北战场让陈毅和粟裕挑大梁的时候,许世友将军就有些生气。
粟裕
毕竟按照他的资历来说是不必听粟裕的调遣的,可是党中央的命令他又不得不遵守,所以他的内心便有些不平衡。
因此两个人才会在济南战役和孟良崮战役中出现较大的分歧,甚至还出现了许世友臭骂粟裕的荒唐景象,尽管后来许世友将军对此事也很是愧疚,甚至都没脸去参加当时的庆功宴。可是两个人不和谐的传闻却被有心的人抓住沸沸扬扬的散播开来,比如“许世友不听号令”“粟裕刻意打压许世友”等这些话题都成了许多人的谈资。
许世友
但实际来看,两位老将军之间的些许摩擦并不像某些同志口中所说的“宿敌恩怨”那样,毕竟经历了枪林弹雨的生活,两个人都是在革命的生死兄弟,大敌当前之时没有一个人会因为个人的恩怨而把别人置于死地当中。
就比如粟裕给许世友打的那通帮助照看家中母亲的电话就能看得出来他们两人并非世仇。
三、许世友悉心帮助照顾粟裕母亲
其实,粟裕在电话里表明自己的身份之后,许世友的内心就开始打鼓了。他早年和粟裕不合的事情让自己心里也愧疚多年。甚至他对自己的女儿还坦言:“当年粟裕给我打电话,我当时心里想的是‘我与他早就井水不犯河水,为何如今会和我联系呢”。
许世友
即使如此,许世友还是听完了粟裕将军的话,在电话里,粟裕说明了自己想让他帮自己办一件事情,那就是自己马上要前往北京任职,而家中的老母亲因为不喜欢去北京而执意留在南京老家,希望许世友加以照顾。
原来在1969年,粟裕将军因为工作要求被调往了北京担任一定的职务,而他放不下家中的老母亲,便邀请她与自己一同前往北京,可是这位老太太心思耿直,不愿意麻烦儿子,希望自己留在南京养老。
粟裕作为儿子十分无奈,可又不能抛下自己的母亲独自无牵无挂地离开南京,于是便在愁眉不展之际,他想起了在南京任职的许世友。
许世友
自从听说是这样一个要求之后,许世友的脸色温和了许多,因为粟裕将军让他帮助看顾老母的事情让他内心非常温暖。
众所周知,许世友虽然脾气火爆,性格耿直,可是他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孝子。不管是去少林寺学艺还是在外面正在打仗,许世友从来不曾忘却自己家中的老母亲。后来到了和平年代,许世友还将自己的工资大部分都拨给了母亲使用,而粟裕将军的做法正是触动了他内心最柔软的一处。
何况他们两个人之间又不是“敌我矛盾”,本来就没有什么大的过节,那些在战场上发生的“人民内部矛盾”自然可以通过调解的方法解决。
粟裕
许世友马上派遣自己的办公室主任驱车和自己一起去看望在南京城的粟裕母亲,他不仅留下了很多工作人员关照那位老太太的情况,还特意给上下各级都打了电话,让他们好好照顾这位英雄的母亲。
许世友不但派了大量的人去照顾这位老太太,而且还定期给粟裕将军写一封信说明一下老太太近日的状况。在得到了许多反馈之后,粟裕将军非常的高兴,他甚至都写了好几封信感谢许世友的细心照顾。
他在信中说:“我要去往北京,母亲不愿与我同去,所以我走投无路之下只能将母亲托付给在南京任职的你,而你如此善待她,我非常高兴,也希望你平安健康,咱们一起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出一份力。”
粟裕
据许世友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说,在他读完了粟裕将军的来信之后非常高兴,当天便邀请同部门的其他几个工作人员一起喝酒。
许世友将军一高兴便喝酒的习惯是人人皆知的。由此可见,他对于粟裕将军给予他的赞赏和肯定也是非常受用。
而就此事也可以看出,两个人之前种种不和的传言也能不攻自破,他们两个人本就是坚定的革命战友,或许在军事和战略上有所分歧,但那也都是出于工作的需要,两个人的思想感情是非常的深厚的。
许世友
若不是非常信任,粟裕将军绝不可能将自己最看中的亲生母亲托付给许世友,而能让他做出这一决定的正是说明他非常信任许世友为人。
曾经两个人之间的争吵和争辩都无非是为了更好地打仗干革命、处理工作,建国后两个人已经没有值得争辩的点,自然更不会成为别人口中所说的“宿敌”。许世友的一次晚年采访中,他诚恳地说明了自己对粟裕将军的态度:“之前确实是我不对,总觉得他没有打过仗,不懂得如何去打仗,其实人家的才能胜我千万倍。”
许世友
从这短短的几句话就能看出来,许世友的内心是非常尊敬这位粟裕将军的,尽管在前期两个人有一定的摩擦,那也是因为彼此不相熟的缘故。
许世友的女儿也曾经公开发言:“我的父亲在家里经常称赞粟裕将军是一个将才,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战神。也多亏有了他,咱们国家才能前进得如此顺利”。
1984年,粟裕病逝,次年,许世友病逝。两人革命的先辈把自己的一生都浇灌给了中国的革命事业,他们的精神令人感动,互帮互助的革命友谊也值得所有人学习。
